加沙地带的苦日子已经熬了十八年。 自2006年起,以色列对这片不足400平方公里的飞地实施封锁,当地民众的生活仿佛被按下 “暂停键” ,愈发艰难。 去年3月,以色列全面阻断所有通往加沙的通道,食品、药品等保命物资无法进入。 二百四十万加沙居民面临“人为饥荒”,人道主义危机达临界点。 就在人们为加沙揪心时,国际社会传来消息: 四十四个国家的500人组建“全球坚韧船队”,计划搭乘约五十艘船硬闯封锁,给加沙送医疗物资和食品 。 船队成员包括瑞典气候活动家格蕾塔通贝里、 南非曼德拉之孙曼德拉曼德拉、 利比亚前总理奥马尔哈西等知名人士,也有摩洛哥人阿尤布哈尔巴维这样的普通活动家, 他们并无名气,却愿意为加沙冒险。
因为这些年国际社会援助加沙的呼吁从未断过,但真正打破封锁的案例寥寥,所以, 船队行动自计划起就争议不断,也被质疑过是“作秀”。 可是,细看各种筹备细节就会发现,他们没光喊口号,出发前储备医疗物资,还组建志愿者医疗团队。 利比亚船只“奥马尔穆赫塔尔号”以反殖民英雄命名,足见对救援的重视,——核心目的是送物资,而非博眼球。
参与者态度也说明问题。阿尤布哈尔巴维称 ,等了两年盼各国政府行动无果,只能自己站出来 。这份执着没法用“作秀”定义。 除了“作秀”质疑,还有人觉得“勇闯封锁线”太冒险。 拿过往案例来说,2010年以色列突击队员登上“马维马尔马拉号”,造成至少九名土耳其活动家死亡; 2024年夏天,以色列还在国际水域拦截两艘“自由舰队”船只,拘留参与者。 所以他们觉得此次“硬闯”是把人往火坑推,过于鲁莽。
但加沙已等不起。二百四十万人面临饥荒,多等一天就可能多添伤亡。 对船队而言,“勇闯封锁线”不是一时脑热,而是无奈的“必要抗争”。 目前,利比亚“穆瓦尔利比亚号”已从突尼斯出发,“苏穆德号”在无人机严密监视下驶离突尼斯水域,所有船只计划在马耳他集合后赴加沙。 除了必要的物资和船员,船队中还有两名英国记者、一名苏格兰记者、一名加拿大参与者及利比亚前总理, 他们能实时记录加沙现状,让全球更直观看到封锁下的人道主义灾难。
同时,这是北非首次发起大规模针对以色列封锁的行动, 丰富了救援的地域参与维度,也为后续行动铺路。 希望此次行动能“打破沉默”,推动国际社会更深入介入加沙危机 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-格维尔已放话, 要将参与者关进“恐怖分子监狱”,行动充满不确定性。
但无论结果如何,船队已传递重要信号: 不同国家、身份的人跨越国界携手,能给绝望者点亮希望。 十八年封锁让加沙居民承受太多不该有的苦难,“人为饥荒”本是人间悲剧。 船队的行动或许没法立刻改变加沙命运策略赢,却让更多人明白, 打破封锁、缓解危机需更多人出力。 至于未来能否有更好的办法,不仅是对船队的考验,更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考验。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